您好!会员登录 | 注册个人会员 | 注册企业会员 威度网——威海市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首届威海国际周丨海洋之城——全球海洋发展先锋
www.widu.cn  发布时间:[2022/6/21 9:28:49]   来源:威海商务

蓝色活力之都全球投资首选

威海城市国际化形象展示(二)

海洋之城--全球海洋发展先锋

海洋是国际化的媒介,是威海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

威海市海域面积1132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78公里,约占全省1/3,全国1/18,沿海分布35处海湾和185个海岛。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100%,近岸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达到98.6%。拥有8处国家级、省级海洋保护区,200多公里清洁沙滩,30多个公益性滨海公园,7处大型滨海旅游度假区。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大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骨干城市。

0荣誉称号

全国唯一的获得五个国家级海洋示范试点的城市

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3年)

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18年)

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2014年)

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2020年)

其他荣誉称号

中国海洋食品名城(2014年)

中国远洋水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2014年)

中国海参之都(2016年)

中国海参交易中心(2017年)

中国牡蛎之乡(2015年)

中国海带之都(2016年)

中国休闲渔业之都(2015年)

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2018年)

中国海鲜之都(2020年)

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2021年)

0海产品养殖、捕捞


威海市海产品产量连续30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拥有海参、鲍鱼、对虾、海带、扇贝等各类海洋生物资源779种,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参、鲍鱼、牡蛎、牙鲆、河豚、扇贝、石鲽、海蜇和裙带菜养殖基地。拥有北方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拥有1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3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典型。

2021年的海产品产量307.1万吨,人均超过1吨,占全省35.9%,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其中:海带产量47.5万吨,占全省87.6%、全国26.8%,全国第一;海参3.7万吨,占全省36.3%、全国17.2%,全国第二;牡蛎产量57.7万吨,占全省50.9%、全国9.9%,全国第一;鲍鱼产量3.0万吨,占全省85.7%、全国13.8%,全国第二。

“威海刺参”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蝉联水产品品牌价值冠军,“乳山牡蛎”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0海洋牧场


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33个,海洋牧场突破135万亩,智慧海洋牧场建设全国领先。放大海洋牧场的功能建设了刘公岛、东楮岛等一批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21个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和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年休闲渔业游客量超过700万人次,收入超过100亿元。发挥海洋牧场的生态效应,积极探索发展“碳汇渔业”,开展海藻床修复,加快海带养殖碳汇交易方法学备案,推动海洋牧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市海洋牧场及关联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0万人,年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0远洋渔业


获批建设北方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顺利开工,建成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国内第一艘冷桥结构万吨级冷藏运输船,成为国内最大的远洋水产品运输船队,年运载能力达24万吨以上。2021年,我市企业实际经营的远洋渔船达到489艘,分别占全省、全国的67%、12%,远洋渔业产量45.6万吨,远洋产业链规模突破100亿元,全产业链发展远洋渔业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0国际海洋科技城


威海市按照“一城三核、多区布局、全域覆盖”的空间架构,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推动海洋经济的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经略海洋新高地。北部:以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威海海洋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国内唯一的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0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由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政府协议共建,是国内唯一部省共建的海洋试验场。投资6亿元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一期主体工程建成启用,蓝贝海洋科学中心、蓝科大厦、蓝创孵化区等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投入使用。加快集聚国际国内高水平海洋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组建了45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湾区建设提供战略咨询,为加快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0海洋经济

2021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215.13亿元,增长18.3%,占GDP的35.1%(其中海洋生物产业的增加值为450.11亿元,占37.1%;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为153.74亿元,占12.65%;海洋新经济的增加值为34.1亿元,占2.8%)。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拥有企业约300家,规上企业45家;省级以上品牌或著名商标49个;船舶产品涉及15大类40多个品种,17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客滚船、重吊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0%和80%;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和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洋新经济产业潜力巨大。成立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园区,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投入运行,碳纤维等新材料加速在海洋休闲装备、海上风电装备、深海探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拓展纤维入选山东省新材料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光威复材舰船用复合材料获2020年度全国交通运输领域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一等奖。

0涉海人才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唐启升、李家彪等13位院士、专家担任威海市海洋发展院士(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规格及专家数量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组建了45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建设提供战略咨询,为加快打造全国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新样板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政策支持,推动威海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淡化所等国内重点涉海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引进50家高校院所的70余名专家与威海海洋产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推进威海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0海洋旅游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在威海近千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185个岛屿和美丽沙滩,山、海、湾、滩、岛、泉交相辉映,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长卷。威海是全国首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入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市拥有A级景区50处,其中刘公岛、华夏城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山头、那香海等4A级旅游景区12家。依托801公里山海景观旅游公路、200公里滨海步道,统筹各类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构建滨海观光、休闲度假等相互支撑的新业态体系,打响“千里山海·自在威海”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威海HOBIE帆船公开赛、威海国际帆船赛、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赛、南海新区亚洲沙滩手球锦标赛等国际性涉海体育赛事,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10 海洋生态

制定了全国唯一的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集聚了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楮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海洋生物碳汇研发基地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海洋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加强。蓝碳产业链条加快延伸,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海洋监测探测装备、海洋节能环保装备、海洋生态新材料、海洋生态服务等蓝碳产业加速壮大,2021年在全国率先发放总额2000万的“海洋碳汇贷”,2022年又成功签订全国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合同,海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11 海洋国际交流合作


2019年12月5-6日,以“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主题的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第六届年会暨现代海洋产业论坛在威海举办,会上举行了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秘书处揭牌仪式,将会址永久设在威海,这是首个常设威海的海洋国际组织办事机构。秘书处的设立进一步放大了威海和海专委的优势,提升东北亚地区海洋交流合作水平。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