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会员登录 | 注册个人会员 | 注册企业会员 威度网——威海市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会展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www.widu.cn  发布时间:[2016/9/12 17:38:52]   来源:山东商务网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会展业

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商务主管部门、会展业主管部门,有关企业:

按照省政府“敲开核桃,一业一策”,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总体部署,《山东省会展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有关部门会签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商务厅

2016年8月12日

 

 

 

 



山东省会展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015 - 2020年

 

    会展业是行业间、地区间和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反映一个区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先导性产业。为加快我省会展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我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会展业于2002年前后进入快速增长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省已投入使用的会展中心35个,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可用展览面积106.7万平方米,全国排名第四。2015年我省举办展览727场,占全国办展数量的7.83%;展出面积992万平方米,占全国办展面积的8.58%。全省展馆达到44个,居全国首位。以济南、青岛为龙头,以潍坊、烟台、临沂、东营为梯次的地域布局初步形成。

但随着会展产业发展的深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场馆数量多、面积大,但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会展主体稳步发展,但龙头企业少、办展主体单一;数量规模不断增加,但巡回展占比高、自主品牌展会少;题材内容日益丰富,但消费型展会比例大,同质展会多;会展城市梯次发展,但会展主题空间布局结构不优化;区域位置优势明显,但会展资源流失严重,呈“边缘化”态势;作为经济文化大省,资源丰富,但缺乏知名品牌会展;省外展平台多、深耕国内市场效果好,但我省参展工作资源整合效果差,标准不统一;境外参展宣传效果好、经贸对接实,但参展方式简单、营销手段少;会展业全面发展,竞争激烈,但行业管理明显滞后。

二、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原则,围绕国家和全省重点发展战略,内接京沪、外联日韩,错位发展。加快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办展机构,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展会,培育一批会展龙头企业,增加一批新兴市场和新行业参展项目,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2017年,展览总数增加8%,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数增长1O%,展览总面积增长15%。引进10家以上境内外办展机构;省外和境外参展项目分别增加10%和20%,参展企业增加30%以上。

2020年,展览总数增加5%,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数增长8%,展览总面积增长20%。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品牌展会2-3个,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达到10个,培育潜力展会品牌20个。

三、转型升级的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优化空间布局。结合“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科学编制山东省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全省会展业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打造海洋化工、海洋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业类展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打造高效生态农业、食品加工类展会;省会城市经济圈重点打造信息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现代物流、文化产业、软件服务外包类展会;西部经济隆起带重点打造能源矿产、工程机械、农资和农业机械、精细化工类展会。将具有综合优势且会展业已具一定规模的济南、青岛打造成我省的会展中心城市,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和高端展会;将具有产业特点的临沂、潍坊、东营打造为次中心;其他各市培育一批专业化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以大型专业会展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专业化服务企业为补充,分工明确、相互配套、链条完善的会展企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在专业领域内做大做强做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机构到我省发展,提高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创意策划、广告代理、展陈工程、设备租赁、物流运输等会展相关服务业,完善会展产业链条;注重引导企业加快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提升会展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三)着力打造品牌会展。一是整合一批。对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会,提出改造提升方案,精简整合一批“同质”展会,合理配置会展资源,创新形式内容,提升规模档次。二是扶持一批。突出山东产业优势,挖掘展会题材,培育市场定位准、专业水平高、影响面广的“山东十大潜力展会”。三是引进一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国内外行业协会、会展机构的沟通联系,加大招展招会力度,积极引进更多国际国内品牌展览和高端会议落户或来山东举办。

(四)优化场馆规模结构和服务。适应会展业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需要,着眼长远发展,综合考虑区位、产业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抓好会展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场馆建设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展会需要,为加快会展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对各地现有展馆设施,加快升级改造,加强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展馆设施和周边配套。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加强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展馆“一馆多用”,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场馆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提升场馆服务水平,确保会展效果,提高增值服务水平。把会展安全放到首位,坚决杜绝安全隐患。

(五)创新山东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在规范秩序、完善统计、确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筛选、专业评审、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中日韩、“一带一路”、海洋科技、食品安全与技术等题材的综合性龙头展会,积极承揽区域性、机制性、国家级的会议或峰会在我省举办,打造北方类似博鳌论坛的高端会议。

搞好搞活若干个区域性重点展会,做精做实一批专业品牌展会,培育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境外展会,打造展览中心城市和核心展馆,形成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体系完备、服务品质优良、市场竞争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会展业发展格局。

(六)布局省外和境外市场。依据市场需求,选出重点行业作为打造我省产业形象的领头羊,以山东品牌扶持企业品牌、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整合,因地制宜规划系列营销组合。从展览营销、市场体验活动、世博平台促销、国际媒体采访到广告宣传、数字营销等,加强与品牌企业及产业商协会合作,提高我省优势产业和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能见度与知名度,在提高山东及品牌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美誉度的同时,带动经贸合作的双赢。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开展“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直通车”“展会现场视讯采购”等服务。推进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平台建设,带领和鼓励品牌企业通过建设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境外展示营销中心、零售网点等,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七)改进行业管理服务。一是加快会展业市场化进程。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党政机关省内举办展会活动管理规定,规范全省党政机关省内举办展会活动,加快会展业市场化进程。二是推动会展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智慧会展”,加强虚拟与实体会展的互动和融合。三是优化展会营收结构,确保会展组织者和场馆方、服务商之间构成合理的营收比例,保证会展组织者的利益。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会展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育。重点引进一批会展策划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五是树立“大会展”理念,把“展、会、演、节、赛”纳入会展经济的范畴,培植会展文化,实施会展、旅游、文化、贸易、投资、物流互动战略,实现会展活动与城市建设、产业融合发展。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整合会展城市、场馆、品牌展会、会展企业等资源,加强整体宣传推介,吸引更多高层次的展会来我省举办、企业来我省发展。二是加强与相关商会、协会的沟通联系,广泛收集会展信息,为引进品牌会展、会展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三是在政府对外经贸交流中,注重会展业的合作。四是深化与国际会展集团全方位合作,建立高层定期会晤机制、意见交换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会展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强化规划引领,推进落实会展业发展政策,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协调推进重大展会项目,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财政扶持措施。充分发挥省级支持商贸发展专项资金和相关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支持会展业发展,重点支持国际重大展会举办、品牌展会培育、展会项目宣传推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等。

(三)打造服务平台。一是整合会展产业链的各方资源,设立山东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共享,营造公开透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借鉴上海自贸区监管思维,设立“单一窗口”,推动网上批文办理,优化会展业审批流程。三是引入主管部门审核结果和诚信评估模块。将场馆和办展单位的信息全部“晒在阳光下”,参展企业可以自行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四是引进第三方对我省会展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及时掌握真实数据。

(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会展统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会展业行业重点企业典型调查制度,完善山东省重点展览服务企业、展馆和展览项目数据库,及时监测分析运行态势,为政府制定会展政策提供依据。二是抓好会展业协会建设。充实和完善会展业协会功能,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三是建设大数据中心。通过便利的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为展会活动的科学化评估与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形成完整的山东会展品牌标识。借鉴“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建设,尽快完成我省会展品牌的统一识别系统,增强美誉度和公信力。

通过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有效管理,提升会展业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我省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山东形象的新载体、产业创新的新高地、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开放经济的新动力、区域协同的新平台。

通知公告